您可以输入30

债券

您所在的位置:
企业债违约潮 引发流动性之忧
 

  去产能带来的传统企业业绩下降,让企业债的“刚性兑付信仰”被打破。进入2016年,企业债的违约事件越来越多。4月11日,中铁物资宣布暂停价值168亿元的所有国内债券交易,此事在资本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违约影响,一级市场中很多企业债券也纷纷暂停发行或取消,这一幕和去年股灾后IPO暂停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何其相似。“只要发生大体量的信用债违约事件,股市就会大跌,没有例外。”业内人士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对于企业债违约潮带来的流动性之忧,监管层也在积极化解风险,让部分信用债风险缓释。

  国企信用违约“零”的突破

  企业债是以债权形式为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方式,没有质押、没有担保,发债额度根据国家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评级进行融资,AAA和AA+是高级别,B、BB、BBB是垃圾级别。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困难,资不抵债,可以选择暂停债券交易,严重的到达破产边缘的,会进行破产清算,在清算过程中,债权优先于股权,赎回资金的概率较大。此外,中国80%的企业债都为国企发放,受政府扶持,始终存在“刚性兑付”的隐性标准,因此,中国企业债违约率向来不高。

  但从去年开始,地方国企和央企相继出现信用违约事件。保定天威成为第一只违约的地方国有企业债券。2015年4月21日,该集团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发生巨额亏损,无法按期兑付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本年利息。

  进入2016年,国企、央企信用违约事件的增多越来越引人关注。4月7日,中煤集团子公司中煤华昱称,2015年第一期短期融资券15华昱CP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已经构成实质违约,这成为煤炭行业首例违约的企业债,央企信用债违约第一例。这期债券原计划4月6日到期,发行规模6亿元。不过到4月12日,中煤华昱又发布公告称,已经通过多重渠道筹措资金,确定4月13日足额偿还本息。

  4月11日,央企中铁物资在中国货币网上公布了特别风险提示和债券暂停交易的公告。中铁物资表示,由于该公司业务规模持续萎缩,经营效益有所下滑,正在对下一步的改革脱困措施及债务偿付安排等重大事项进行论证。鉴于此,该公司相关债务融资工具共9期债券、168亿,于2016年4月11日起暂停交易。

  由于中铁物资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债券评级是仅次于AAA最高级债券评级的AA+,属于高信用级别,且168亿的违约金额巨大,该事件在资本市场掀起轩然大波。特别是手持债券基金的基民看到风险后,纷纷赎回基金,导致基金经理抛售股票来偿付赎回要求。4月20日,沪指大跌2.31%,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债券市场风险蔓延到股市的一起下跌。

  去产能是主因

  Wind数据统计,截止到4月28日,今年已经发生了22起企业债暂停事件、11起实质违约事件,而且今年企业信用债违约的主体从民营企业已经蔓延至国有企业、违约的行业也从光伏等低盈利行业延伸到钢铁、煤炭等过剩产业。

  与今年情况相反的是,2014、2015年是债券牛市,2015年包括国债、地方债、企业债共发行近13万亿,相当于三分之一的股市总市值。那么今年央企、国企出现违约零的突破的原因是什么?

  银河证券债券研究员刘丹称,出现企业债违约的企业多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2014年、2015年是去库存大年,经过2年的不断减产,企业亏损日益加深、债务比例逐年提高,所以3年前发行的债券在2016年需要还本付息的时候就出现了兑付危机。

  长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王长勇也认为,宏观经济疲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土地收入进入了较低水平区间。政府财政运转出现缺口,没有能力为债务违约国企托底是关键。此外,从2015年开始,预算法将表外科目纳入表内,原来表外的大量基金收入,如土地收入,从此无法对企业流动性进行“接济”,原来腾挪的空间被斩断了。

  除了偿债能力问题,刘丹认为偿债意愿也是违约频发的原因之一。“一些企业具有偿债资金,但却主动选择违约。”她说,“例如保定天威集团的违约事件,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天威集团不断进行没有合法程序的重组,在21个新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有20个未经董事会会议审议等法定程序,涉及投资152.75亿元。对于这种有钱投资、没钱偿债的行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利天威有逃债的嫌疑”。

  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北京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表示,企业无法还本付息,可以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如果连银行的贷款也无法偿还,按现行办法,会通过债转股把银行的债权转化为股权,这相当于给投资者打了张白条。而银行资产的减少最终会通过印钞票来解决,最终会转嫁到通货膨胀上。“总而言之,如果不需要企业用真金白银还款,企业肯定会乐意这么做。”吕随启说。

  企业偿债意愿较低,但今年应偿付的总量却在增加。据统计,2014年偿还量为2.69万亿,2015年偿还量为3.9万亿,2016年有5.1万亿。2014年企业债到期只数为1700只,2015年为3000只,今年将达到4300只。在宏观环境疲软、企业偿债意愿较低的背景下,有大量企业债迫近还款期限,或为信用违约留下了温床。

  流动性风险不容小觑

  中铁物资信用违约事件爆发后,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进一步影响了一级市场的发行,进入2016年以来,一级市场信用债推迟或取消发行的规模急剧增加。数据显示,2016年前4个月推迟或取消发行的信用债规模分别高达387亿元、111亿元、484亿元、1144亿元,对应债券数量分别为39只、21只、61只、118只,均创历年同期最高纪录。

  信用债大多通过机构、券商发行,投资者多为公募基金,如果企业违约无法还债,基民多会第一时间赎回基金避险。这时基金经理只能通过A股市场抛售股票回收现金,以应对基民赎回,“只要发生大体量的信用债违约事件,股市就会大跌,没有例外”,吕随启表示,“因为如果国家不允许基金经理抛售股票应对基民赎回请求,那么债券就变为一张废纸,也就不会有投资者再购买债券,企业无法融资,只有死路一条。”

  在吕随启看来,债券和股票都是金融资产,繁荣和萧条的逻辑相同。如果债券市场流动性违约持续出现,原来5%利率的债券,需要提高到8%甚至10%才会有人购买。而当危机进一步演进,无论债券被包装得多么精美,投资者都会捂紧口袋,生怕资金打水漂,这时就会发生流动性紧张。债券利率被调高意味着企业在债市的融资成本变高,相应的,同样作为融资渠道的股票市场融资成本也将提高,因为如果国有企业在债券市场出现信用风险,股票市场中国有企业同样具有潜在风险。这种情况下,债市、股市融资成本双双提高,相当于央行提高了利率,引发流动性收紧,对资本市场是重大利空。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世华财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