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广东自贸办发布了广东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指数、投资便利化指数和跨境金融指数(以下简称“三大指数”)。与广东自贸区设立之前相比,三大指数涨幅分别达到27.53%、42.08%和62.17%。该指数体系为全国首创的地区性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的综合评价指数。
记者获悉,三大指数由广东省自贸办分别会同海关广东分署、清华大学和深圳前海创新研究院研究编制。三大指数从政策改善、发展成效、企业感受等角度对自贸区贸易、投资和金融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均由可以客观量化的指标构成,既有规模、数量等传统指标,又有反映创新、法治环境等趋势性指标,指标设置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据广东省自贸办副主任陈广俊介绍,三大指数分别采集了广东自贸区2014年和2015年的数据,通过参照性评价、指数评价等,测算出各项三级指标分值,再将所有三级指标进行加权,得出测评结果。2014年得分为66.1分,2015年跃升至84.3分。
三大指数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地评估广东自贸区贸易、投资和金融发展状况,是广东自贸区成立一周年的又一突破。据了解,自去年4月21日挂牌运行以来,广东自贸区围绕高起点规划建设、构建高标准规则体系、促进高端产业聚集,深入推进制度创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粤港澳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广东自贸区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税收收入超500亿元;2015年全年新设企业超过5.6万家,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220个;吸引合同外资1566亿元人民币,合同外资额占广东省当年合同外资总量的43%;引进12家企业总部或区域、海外总部入驻自贸试验区。
广东自贸区改革红利充分加速释放,金融改革创新功不可没。广东省政府委托清华大学评估组所作的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金融开放创新”领域的综合评分在五个重点推进领域中位居第一。据悉,自去年12月人民银行出台金融支持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30条政策以来,广东自贸区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外汇管理改革、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推动粤港澳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深化合作、开展区内基金产品参与内地与香港基金产品互认,探索推动粤港澳保险合作。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集团内双向资金池试点、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试点等业务创新领先全国,自贸区境内外双向投融资渠道有效拓宽,截至2015年末,区内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备案金额约逾1000亿元,区内两家公司成功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13家证券、基金类香港子公司累计获批RQFII额度1075亿元人民币、QFII额度20.62亿元美元。外汇管理改革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手续和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流程稳步开展,截至2015年末,区内银行机构合计办理直接投资外汇登记业务439笔。区内企业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截至2015年末,5家跨国企业集团办理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累计结算量为100.6亿元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