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理财

您所在的位置:
“新科冠军”崔宸龙放宽限购20倍并自购150万,新能源基金买入时机到了吗?
 

  对于旗下产品放开限购,崔宸龙表示,这主要是考虑近期新能源回调较多,行业基本面情况优异,短期市场走势与板块基本面背离较大,可能是较好的中长期布局的机遇期。

  近日,去年“双料冠军”崔宸龙打开旗下基金大额申购,还立马自购了150万。

  2月28日,崔宸龙管理的两只产品——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前海开源新经济——放宽大额申购至100万元。

  3月1日,前海开源基金发布公告,崔宸龙近期已出资申购其管理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前海开源新兴产业、前海开源新经济,合计150万元,且持有期不少于1年。

  对于此前旗下产品放开限购,崔宸龙表示,主要是考虑近期新能源回调较多,行业基本面情况优异,短期市场走势与板块基本面背离较大,可能是较好的中长期布局的机遇期。他同时表示,自购也是基于打开了限购。

  上述操作代表了什么信号?今年以来新能源基金大跌,现在真到了买入新能源基金的时机了吗?

  放宽限购至少20倍

  A股市场逐步回暖。

  2月以来,上证指数上涨3%,深成指也涨了1%,不过创业板指仍下跌了1%。

  今年以来新能源板块跌跌不休,终于也在2月走出阴霾,Wind新能源指数上涨了5.84%。

  此时,2月28日,2021年冠军基金经理崔宸龙旗下两只基金——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前海开源新经济放宽限购金额,由原来的5万元和3万元提高至100万,这是原限购金额的20倍和33.3倍。

  这两只基金是去年全市场最高收益的基金。2021年,崔宸龙管理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前海开源新经济A分别以119.42%、109.36%的年度回报,位居全市场基金第一、第二名,同时它们还一个斩获股票型基金第一名,一个斩获混合型基金第一名,崔宸龙也由此成为2021年股混“双料冠军”。

  由于出色投资业绩,2021年大量资金涌入这两只基金。

  前海开源公用事业2021年初规模仅4.84亿元,当年底暴涨至258.16亿元;同样的,前海开源新经济2021年初规模仅1.28亿元,去年底已暴涨至142.62亿元。

  截至去年底,投资经理年限仅1年半的崔宸龙在管基金已高达409.62亿元,而去年初仅6.74亿元,暴涨了60倍。

  随着基金规模的暴涨,崔宸龙管理的基金多次限制大额申购,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基金在2021年7月将大额申购上限下调至10万元,同年9月进一步下调至3万元;前海开源新经济也在去年将大额申购上限调整至5万元。

  从去年底两只基金的重仓股来看,重仓新能源股是该基金大涨的原因。

  前海开源新经济A的前十大重仓股,包括三峡能源、比亚迪、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10只新能源板股票。

  前海开源公用事业的前十大重仓股也都涉及双碳领域,包括华润电力、华能国际电力股份、中国电力、中广核新能源、龙源电力等公用事业股,以及亿纬锂能、比亚迪、新天绿色能源等新能源股。

  但涨跌同源,新能源带领这两只基金攀上了去年的基金冠军宝座,但也让它们今年净值大回调。

  2022年开年,从冠军基金变成“垫底”基金,崔宸龙只用了两天。比如,2022年的第二个交易1月4日,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大跌2.79%,排名后20%;前海开源新经济更是跌了3.41%,排名后5%。

  此后,随着新能源板块的回调,这两只继续下跌,到了1月底,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跌幅累计达到16.59%,前海开源新经济跌幅累计达到12.46%,在同类基金中垫底。

  不过,2月以来,能源板块在震荡中有所反弹,崔宸龙的两只冠军基金一扫开年以来的阴霾,2月份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前海开源新经济分别上涨4.62%、6.84%。

  新能源基金买入时机到了吗?

  2月28日,崔宸龙管理的两只基金放宽了大额申购金额至100万元。崔宸龙也立马出资150万元进行了申购。

  3月1日,前海开源基金发布公告,崔宸龙近期已出资申购其管理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前海开源新兴产业、前海开源新经济,合计150万元,且持有期不少于1年。

  事实上,崔宸龙一直坚定地看好新能源。

  在年初崔宸龙管理的基金垫底时,他就明确表示,“2022年新能源各个细分板块的增长迅速且确定性极高,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整体指导下,预计新能源行业还会持续稳定增长。”

  崔宸龙认为,市场短期的波动并不影响产业的发展情况,产业景气度依然维持高水平,很多产品供不应求,潜在需求巨大。目前的回调是市场的正常波动,和基本面关系不大,基于长期基本面情况,他依然坚定看好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遇。

  对于旗下产品放开限购,崔宸龙表示,这主要是考虑近期新能源回调较多,行业基本面情况优异,短期市场走势与板块基本面背离较大,可能是较好的中长期布局的机遇期。

  总体来看,机构普遍看好新能源的长期发展,理由是新能源是具有国家政策导向的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是长期目标;且能源变革的影响深远。

  但对于今年新能源的投资机会,机构则存在分歧。

  招商证券指出,“双碳主线”板块性机会不大,预计今年板块内会出现分化,需要精细化把握业绩和估值,进行结构性选股。

  不过,由于年初成长股跌幅较大,机构认为短期有一定反弹的机会。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指出,随着一季报预告临近,成长板块盈利预期仍较好,3月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风格再平衡,成长股可能有交易修复行情。

  事实上,近期不少机构关注重点转向中国经济稳增长主线下的投资机会,主要为稳增长相关的基建投资中,增量弹性较大的领域,尤其是涉及双碳领域的能源基建和新能源电力运营商等。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庞华玮)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