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消博会今日开幕
今天,2022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开幕。本届消博会以“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展览总面积10万平方米,比首届增加了2万平方米,预计将继续成为亚太地区中规模最大的精品展。本届消博会有哪些亮点呢?我们来连线21世纪经济报道特派海口记者高江虹。
高江虹: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第二届消博会会场。从今天开始到7月30日第二届消博会就在这里召开。消博会是我国首个以消费精品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也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消费精品展。今年全球经济状况不甚乐观,因此消博会对拉动中国经济、履行开放承诺至关重要。
第二届消博会展览总面积10万平方米,比上一届增加了2万平方米。其中国际展区8万平方米,吸引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个品牌参展,预计有600多个新品首发首秀。而国内展区也很丰富,2万平方米的国内展区吸引1200多个国内品牌参展,其中增设5000平方米的国货精品馆。消博会为海外品牌开拓中国市场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正助力越来越多“国潮”“国货”走向世界,服务全球消费者。
A股继续回调 创业板指跌超1%
A股方面,今日继续回调。截至收盘,沪指跌0.6%,深成指跌0.83%,创业板指跌1.18%。
有关A股的分析,我们来连线招商证券策略资深分析师陈刚。
多重因素导致近期回调
《全球财经连线》:你怎么看待A股近期的回调?是否会改变4月底以来的反转趋势?
陈刚:最近A股回调有几方面因素,第一,目前市场担心全球衰退,因为海外加息等因素,大家对后续海外需求产生一定的担忧,全球衰退对我们出口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交易全球衰退是一大因素。第二,近期一些房地产楼盘的停贷事件,对市场的风险偏好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此外市场也担心接下来国内经济复苏之后,流动性可能没有那么充裕,边际流动性没那么大,对于市场,特别是高景气、高估值板块的估值有影响。此外还有上周之前公布的中报,因为二季度疫情等因素,很多行业公司中报不好,造成一定的抛压。
4月底以来的趋势并不会因为最近的调整而逆转。理由如下:第一,我们认为从下半年开始,经济确认复苏,从此前偏流动性驱动的状态变成偏盈利驱动的状态,经济复苏之后,企业盈利也会见底反转。第二,近期海外通胀,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从顶部开始跌了不少,所以大概率海外通胀在筑顶过程,相对来说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此外,目前国内是复苏加流动性偏充裕的状态,这种状态下股票市场不太可能再下行,所以应该不会改变4月底以来的趋势,我们认为是震荡上行。
二季度公募基金仓位水平略有提升
《全球财经连线》:公募基金二季报整体表现及持仓变动释放了哪些信号?
陈刚:公募基金二季度整体仓位水平比一季度要提升一点,平均仓位提升1.89%,为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从板块配置来看,创业板配置比例略微下降,主板配置比例略微提升。行业层面来看,中游制造、消费服务占比都在提升,TMT、金融、地产、医疗保健的配比下降,新能源产业链配置比例大幅提升。整体来看,二季度公募基金加仓集中在高景气的新能源产业链,及疫后复苏相关板块,减仓行业主要集中在TMT、医药和银行板块。
港股低开低走
港股方面,今日低开低走。截至收盘,恒生指数跌0.22%,恒生科技指数跌1.38%。
对于港股行情的分析,我们来连线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夏春。
美加息将在情绪面和资金面上影响港股
《全球财经连线》:本周美联储将召开议息会议,将如何影响港股?
夏春:联储加息会进一步拉大香港和美国利差,加剧港币外流,截至上周五香港银行间结余已经跌破2000亿港元,只剩1650多亿港元。预计这周加息后,银行间结余可能会跌破1000亿港元,被迫加息以收窄港美利差。
香港作为一个自由的离岸金融中心,这是正常的现象,过往美联储加息周期下,香港银行间结余都会反复下跌。有别于“走资”现象,中国债券市场也在经历资本外流,但更多的只是资本因为息差而产生的套利行为。
美联储加息将在市场情绪面和资金面上影响港股,但真正能够左右港股的仍然是内部因素,包括国内经济、地产信贷、疫情防控、监管政策等。
在疫情缓和趋势下,港股企业盈利大概率会有所改善,但复苏难以一蹴而就,信心重建需要时日。
港股回购潮往往对应恒指阶段性底部
《全球财经连线》:今年以来,港股的回购金额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港股“回购潮”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夏春:Wind显示,年初至今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总额约395亿港元,超越2021年全年回购总额382亿港元,主要集中在医药、科技和消费行业,也是港股近一年多来下跌幅度最大的行业。消费行业出手回购的公司数量最多,共有33家。
回购主力有友邦、腾讯等指数权重股,今年回购金额都超过了100亿港元,小米等一众新经济股的回购规模也超过10亿港元,还有去年底上市的商汤科技,泡泡玛特等热门公司,以及物管公司碧桂园服务等,也都在7月出手回购。
从历史数据上看,港股发生回购的时候,往往对应恒指阶段性的底部,从2011年开始的数据看,大规模回购开始后,市场都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例如2011年10月、2016年3月、2018年10月附近出现了大规模的回购,随后几个月恒指涨幅均超过10%,特别是2016年3月回购潮后,随后2年内恒指涨幅高达72%。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施诗)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