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有什么联系?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芳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低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下简称报告)的发布会上表示,“低碳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有挑战。”
王芳认为,必须充分理解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双碳目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硬约束、向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跨越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定性影响。总体而言,低碳发展的长期效益要高于短期减排成本和中期转型风险。
人民币稳定位居全球主要货币前列
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来看,人民币国际使用规模与市场认可程度总体延续增长态势。人民币更加全面地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稳定位居全球主要货币前列。王芳解读表示,虽然全球疫情发展和国际形势演变错综复杂,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分歧扩大,市场不确定性极高,但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双向开放势头不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更加凸显。
具体来看,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职能基本稳定;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截至去年底,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资产增至3361亿美元,同比增长25%,人民币在全球储备占比达到2.79%;2022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官方外汇储备占比进一步提高到2.88%。今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最新SDR定值审查结果,将人民币份额从入篮时的10.92%上调到12.28%,表明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程度在过去5年中稳步提高。
王芳表示,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主要货币力量对比分化,“美元化”与“去美元化”并行存在,国际货币格局进入动荡调整期。越是在这种复杂局面下,越是要沉心静气、做好本分。
王芳进一步指出,不必纠结于一时一事下的指数高低,人民币国际化要着眼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要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继续巩固经济大国和贸易强国地位,稳住人民币贸易结算基本盘;要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尽早实现人民币从一般结算货币向战略性商品计价货币的跨越;要努力建设新型区域合作关系,不断丰富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全面增强其国际货币职能,为促成人民币货币区创造条件。
低碳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有挑战
从低碳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来看,第一,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长远来看,低碳发展可增强人民币硬实力与软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的重大机遇。第二,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使我国减排降碳任务更加艰巨。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减排成本过高、制约经济发展、增加转型风险等问题,双碳目标可能受阻,也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巨大挑战。
“低碳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重大机遇。”王芳表示,低碳技术引领的能源革命、产业革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绿色低碳转型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低碳发展将提升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从而大大增强人民币的硬核实力。
王芳进一步指出,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代表中国将为全球低碳转型做出重要贡献。低碳发展不仅体现新发展理念,更能彰显中国为减缓全球气候恶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与担当。这赋予人民币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可提升对非居民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增强人民币软性竞争力。
就挑战而言,王芳认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尚未与经济增长脱钩的条件下,如何兼顾低碳与发展、防止返贫致贫,是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
他解释说,首先,低碳转型会加大经济发展的压力。如果没有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人民币国际化恐怕难以为继。其次,低碳发展会加剧高碳产业和企业的经营风险,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尚未对各行业气候风险敞口做好防范,由此会形成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如果国内经济环境不够稳健,人民币对非居民的吸引力势必下降。第三,低碳发展会要求减少或停止对境外煤电项目投资,需及时递补与“碳中和”相适应的新项目,否则将影响人民币资金的国际大循环。最后,低碳时代的国际货币竞争可能更加激烈。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已经进入下降期,在碳金融、碳交易市场、负碳排放技术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使得人民币在争取碳市场定价主导权方面处于下风,无异于给人民币国际化又多添一重考验。
推进低碳转型的重点难点
从推进低碳转型的重点难点来看,报告提出了三点意见。
首先,构建支持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立足国情,统一思想,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形成“政府搭台,市场主导”的低碳转型模式。王芳表示,政府通过鼓励、惩罚、监督等三大机制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让市场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价值发现功能,引导资源和要素流向绿色低碳产业。
其次,有序推进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低碳转型,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以碳市场交易改革为契机,提升我国碳市场成熟度和开放度,未来争取国际碳定价主导权。王芳表示,要加强与先行先进碳交易机构国际合作;扩大碳排放市场人民币结算的区域辐射效应,实现与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提升碳排放市场人民币结算的技术性和便利性,实现硬件基础设施与国际接轨。
最后,低碳发展迫切需要全球治理改革。中国可以在“一带一路”低碳化投资、绿色低碳政策协调和弥补全球治理缺口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王芳指出,政府应制定完善低碳化投资的政策框架和提供基础设施。推进环保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人员交流。制定统一的低碳投资标准,完善相关立法。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分别制定低碳化投资策略;完善绿色贷款财政贴息机制;加大对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财政支持。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边万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